《預苦期》靈修第二篇--無悔的追隨(2):威廉.博德恩

    宣教士的故事

    許多人對於博德恩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,也質疑是否主的呼召 失敗了,爲何主所呼召的人已經準備就緒,卻死在路上,始終沒有涉足 他的呼召之地?從人的角度看確實如此,博德恩的宣教好像失敗了。 但,正如教父特土良說的“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”,宣教歷史的開拓 和展開都與宣教士的犧牲息息相關,總有先行者冒着生命的危險到 偏遠的未得之民之處開拓,他們的勇敢先行,乃至擺上了性命, 卻因此而使福音在該處得以生長,在若干年後,教會建立。
    博德恩的犧牲就具有這樣的意義,早在他病死前,他已經立好遺囑, 在他財產中其中的25萬美金要捐獻給中國內地會,他的母親則按照 兒子的遺願,將這筆鉅款全部捐贈給內地會。很快,內地會就決定在 甘肅蘭州建立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醫院——博德恩醫院(如今是蘭州市 第二人民醫院)。這所醫院創建於1918年,至今業已108年了,在醫院 慶祝100週年紀念的那年,我們一家都在現場,見證博德恩當年爲主 火熱卻未竟之心願的實現,神將他與如今在此處宣教的我們聯結一起, 百多年來,由於博德恩的犧牲,激勵了許多宣教士前來甘肅延續 他的心願,我們只是排在末尾的一位,相信在我們之後還會陸續有 其他的宣教士過來,直到這個區域的穆斯林都全數歸主爲止。 正如 《生生不息:蘭州博德恩醫院醫療傳教行傳》 作者說的:“博德恩 的生命在神手中,以不可想象的方式在甘肅的大地上全面展開。”1劉荃編譯: 《生生不息:蘭州博德恩醫院醫療傳教行傳》 (香港:三一書局,2024),頁16。
    第一位受博德恩感召而來的是金品三,他是前來中國宣教的金輔仁的 兒子,1887年金品三在中國漢江的一只民船上誕生,在父母的 影響下,他在1910年加入中國內地會,成爲第二代宣教士。 在他接受各種教育和裝備後,在1910年11月份,就是他23歲那年, 他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,以醫療宣教士的身份進入中國。 他踏足中國後大部分時間在救治傷兵,同時他也努力適應當時中國 混亂的生活環境。直到他25歲那年,內地會建議他到蘭州創辦 博德恩醫院,在此之前,他逐漸關注穆斯林羣體且心裏有了負擔, 因此,當內地會如此建議時,他欣然接受了。於是,他就是將博德恩 心願正式紮根在蘭州的第一位宣教士,博德恩雖然從未踏足他的 呼召之地,但他的愛和信心已經落地在蘭州,直到如今。

    默想

   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,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舊是一粒; 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(約翰福音 12:24 和修版) 默想 經文中一粒麥子的比喻顯然就是指着耶穌的死,所有的死亡必然是 生命的終止,然而,耶穌的死卻帶來了生命(結出許多子粒來), 而且產生了更多的生命(教會),這也是耶穌得着榮耀的時刻。 經文意味着跟隨祂的門徒也一樣,需要如此犧牲,然而,門徒的犧牲 必然結出更多果子。犧牲不是悲壯的,而是經歷榮耀的必經之路, 因爲在基督裏即使死了也必然復活。既然死不是終結,死同時也是 經歷榮耀的必經之路,那我們要把死變得更有價值的方式就是作主的 門徒,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主,一生爲主而活,做什麼都是爲主, 身體力行去見證祂,這樣我們的死就能結出果子。

    操練

    死亡或許離我們尚遠,但也可能就在咫尺之間。既然我們已經領受了 救恩,並且有永生的把握,就不要讓死變得痛苦和遺憾,唯一的方法, 就是作主門徒,而不是純粹作一位沒有生命成長的信徒。
    你可以先播放一些安靜的音樂,然後請閉上眼睛,想象一下這個時刻 你即將死去,想象此時的你,身體正在往下墜落,而你的臉朝上, 隨着你的身體墜落,你能看到的光越來越弱,此時,正在慢慢墜落的 你,是怎樣的心情?請記下浮現出來的心情,然後告訴主。
    不管什麼心情,請你用 “主啊,我要看見...” 這個句式來作爲你這次 默想的結束禱文。

    禱文

    主啊,我要看見我像麥子一樣被埋在土裏,然後結出許多子粒來,以致 我的死能榮耀祢,也能在復活以後被祢稱讚。奉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。